市场变化加快 偏光片国产化配套势在必行
时间:2012-6-27
作者:admin
阅读:984
来源:本站
平板显示(FPD)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由于其具有清晰度高、图像色彩好、环保、省电、轻薄、便于携带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家电、电脑和通信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DisplaySearch预测,2007年FPD面板市场达到927亿美元,2008年为1020亿美元。而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面板的产值,2004年为490亿美元,2005年为602亿美元,2006年为693亿美元,2007年为811亿美元,2008年为877亿美元,2009年预测为923亿美元。材料方面,据DisplaySearch发布的报告,2004年至2009年之间,TFT-LCD材料的产值:2004年为261亿美元,2005年为376亿美元,2006年为438亿美元,2007年为487亿美元,2008年为517亿美元,2009年预测为546亿美元。
光学薄膜材料作为LCD偏光片的一类重要材料,在LCD显示质量及制造成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平板显示行业的关注。
偏光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偏光片(Polarizer)是液晶面板关键零件,是目前业界投资最为热门的行业之一,其成本约占面板原材料制造成本的11%左右。Displaybank指出,全球偏光片市场销售额2006年已增长到45亿美元,而由于2007年大尺寸面板市场仍持续增长,偏光片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长(约47亿美元),年增幅约11%左右。2008年市场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全球经济不景气对平面显示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样TFT-LCD偏光片市场也无法幸免金融海啸风暴冲击。DisplaySearch最新全球TFT-LCD光学膜市场研究数据指出,由于自2008年第二季度以来面板价格大幅度下跌,终端市场需求仍不明朗以及面板厂商保持低库存水平等因素,DisplaySearch预期2009年TFT-LCD用偏光片销售量将呈现下滑情况,预计2009年全球TFT-LCD偏光片市场产值将仅能达到57亿美元,比2008年下滑1%。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韩国及我国台湾偏光片厂商不断崛起,如我国台湾的力特光电以及韩国的LG化学,积极扩大产能,打破了日系偏光片厂商的垄断局面,虽然总体来看日系厂商仍占据着技术和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韩国和我国台湾厂商的追赶步伐在明显加快。其中尤以韩国厂商扩充脚步的速度更值得注意。
Displaybank指出,韩国的LG化学在全球偏光片的市场占有率2008年第四季度已攀升至30%,超越日本日东电工(NittoDenko)成为全球第一。2009年韩系偏光片厂在垂直整合营运模式下,在市场上将会有更强的发展态势,预计2009年市场占有率会达到45%,甚至更高,预计2012年将达50%市场占有率。另一韩国厂商AceDigitech出货给三星监视器应用偏光片,具有5%的市场占有率,使韩国在全球偏光片出货方面表现更加强势。近年面板厂加速垂直整合,使全球偏光片产业版图快速变化。面板厂透过垂直整合,实现偏光片内制化,效益十分显著。
韩系面板厂为了维持一定的价格和成本竞争力,以增加集团内出货,带动韩系偏光片厂表现强势。不过,从全球偏光片市场供需来看,2009年供过于求形势难免,从第二季度起,各季度供需比将呈现157%、135%、123%的供需失衡现象。
偏光片的制造技术一直被日本、韩国等国家所垄断,我国台湾企业虽然在偏光片的生产上有一定规模,但其技术完全依赖于日本,实际是日本企业的加工厂。我国大陆企业在偏光片领域生产规模较小,主要有深圳深纺乐凯、温州侨业、盛波、百合等批量供应TN-LCD用偏光片和部分STN-LCD用偏光片,产品档次较低,因而我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偏光片国产化势在必行
我国平板显示器产业链严重失衡,上游材料被国际公司垄断。目前在平板显示领域占有最重要地位的LCD产业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中国(包括台湾和大陆)。TFT-LCD产业链包括上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用材料、中游面板及组件、下游电子产品三部分。一方面目前中国大陆下游电子产品市场巨大,并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游面板及组件也在迎头赶上,但另一方面上游材料产业明显滞后。偏光片及其配套薄膜材料(如光学TAC及TAC深加工薄膜、光学PET及PET功能薄膜、PVA薄膜)作为上游材料中的关键原材料,因技术含量高而被日本厂商所垄断,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平板显示器用光学功能膜在中国大陆仅偏光片有个别企业的小规模生产,如深纺乐凯、温州侨业、佛山塑料生产偏光片,但也仅能满足低端TNSTN-LCD显示的需要,满足TFT-LCD需要的各种功能膜材料尚属空白,使用的均为进口产品,导致整个产业链严重失衡。
FPD产业链的不完善,已成为我国平板彩电行业发展大而不强的主要瓶颈。可以说,FPD面板的制约已经成为我国彩电业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这种上下游产业链不均衡所导致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我国在电视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脑显示器等终端产品的生产上虽然早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但充其量仅仅是一个低附加值的大组装车间而已,这些行业处于无行业话语权、无核心竞争力、无利润空间、无发展后劲的尴尬境地。由此可见,平板显示器件用偏光片及其配套薄膜材料等上游材料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程度。
随着平板显示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光学功能膜的需求不断扩大,国外厂商纷纷建厂扩产,对薄膜性能、成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偏光片及其配套薄膜材料等上游材料研制成功以后,将打破国外特别是日本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封锁及垄断格局,填补TFT-LCD用光学膜材料制造技术的空白。同时可以形成专利技术及技术标准,解决我国平板显示制造行业缺少核心技术、制造利润率低的问题。
我国生产TFT-LCD所需要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大部分都依赖于进口,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尽快实现TFT-LCD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国产化是降低TFT-LCD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TFT-LCD面板向大尺寸发展,关键材料(大部分为有机高分子材料)所占成本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将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赢利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上游材料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有些关键材料产量很少甚至为零,整个产业链严重失衡,极大地压缩了我国TFT-LCD企业的利润空间。
灶相关链接偏光片专利情况
最早的偏光片专利申请是1997年6月23日,由飞利浦电子有限公司申请的“制造宽带胆甾偏振器的方法和装置”,申请号97191106.1。2000年之后专利申请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于2003年-2004年达到高峰。虽然2005年的专利数量下降了,但由于专利申请公开有半年或一年半的滞后性,所以一数字这并不能反映2005年的真实专利申请情况。
全球跨国公司在其主要市场的国家都拥有大量的专利,通过在主要市场的国家获取知识产权,保护和延伸其科技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及其企业在技术上和市场上构成了严重的制约。
按照专利数量排序,位于前几位的主要申请人是:日东电工(日本)、住友化学(日本)、富士胶片(日本)、柯尼卡(日本)等。
广州市帮联机械有限公司整理 |